8月31日,一场秋雨为成都带来了凉爽,也见证了一场篮球盛宴的落幕。成都街头篮球第二站,也就是“成渝”“成德眉资”3x3篮球邀请赛在新华公园圆满结束。两天激战,各项目冠军尘埃落定,菜菜菜、Freedom队分别夺得4v4组的男女冠军,谢磊、李文静则赢得了单挑赛的男女冠军,眉山鑫熙旺队摘得3x3组的桂冠。212名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,将街头篮球的激情与公园的活力交织,成为初秋最亮丽的风景线。
赛场之外,茶香弥漫,生态与运动在这里碰撞出新的趣味。离篮球场百余米处,新华公园的茶座便飘出了盖碗茶的香气,老茶客们一边品茗,一边关注着球场上的比赛。绿色植被环绕着红色球场,生态之美与运动之乐相互映衬,为成都这座公园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运动气息。
本次比赛涵盖了1v1、4v4和3x3等街头篮球常见的赛制,更贴近街头篮球文化。成都市篮球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他们希望尽可能让比赛更具街头风格,这与成都街头篮球品牌的调性相契合。
“五城巅峰之战”作为本次赛事的主题,“成渝”“成德眉资”3x3邀请赛成为了五城球员技术和战术碰撞的舞台。经过多轮激烈角逐,眉山鑫熙旺队凭借稳定的发挥、精准的投篮和严密的防守,成功夺得冠军,赢得了全场的掌声。
“能拿下这个冠军真是太开心了!”赛后,眉山鑫熙旺队的队员激动地说。他们表示,这次遇到的对手都非常强劲,无论是成都队的灵活配合还是重庆队的硬朗打法,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,但每一场比赛他们都拼到了最后。
谈及赛事的意义,这位队员竖起大拇指说:“这样的比赛真是太好了,把成渝、成德眉资的球队聚在一起,不仅能切磋球技,还能结识很多五城的球友,真正做到了以球会友!”
来自不同职业、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为对篮球的热爱而聚集在此,其中包括运动员、大学教师、金融从业者、篮球裁判员,还有来自阿坝州马尔康的藏族大学生队伍。中国沙滩荷球国家队队员李文静也格外引人注目,她从今年3月赛事启动起就与Freedom队的队友持续参赛。
“今年成都街头篮球第一站我就参加了,后来国家队集训,有两个月没摸篮球。比赛一完,我就又回来参赛了。”李文静说。她和队友在“CDBA城市榜单”积分榜上长期名列前茅,目前以12胜1负的战绩排名第十三。
这种从国际赛场到街头篮球场的无缝转换,正是成都全民健身氛围的生动体现。据统计,成都每年篮球赛事比赛场次超过万场,篮球爱好者已超过300万。在大火的大源中央公园篮球场、杉板桥篮球场、新华公园篮球场等公园、社区球场,长期挤满了打球的市民。截至2025年,成都篮球场数量已达到3200片(馆),其中社会化运营场馆约700片(馆),为成都篮球的普及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新华公园的球场边,既有专程来观赛的资深球迷,也有散步时被吸引的市民。60岁的王大爷带着孙子看了一下午比赛,“以前觉得篮球是年轻人的事,现在看他们在公园打球,我都想找老伙计组队了!”这种“全民参与、全民共享”的氛围,正是成都街头篮球系列赛事的初衷——让篮球走出专业场馆,融入公园日常,成为连接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人群的活力纽带。
成都篮协推出的城市榜单积分制度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。各参赛运动员在“CDBA城市榜单”小程序注册后,根据各站比赛的表现累计积分,争夺季度和年度总排名。每月、每季和年度排名靠前的选手将获得成都篮协送出的排位专属球衣。这一制度有效激发了选手们的参与热情,让街头篮球赛事更加系统化和可持续。
作为成都重点打造的IP赛事,成都街头篮球以“从街头,打到顶流”为口号,不仅为篮球爱好者搭建了竞技舞台,更正式开启了“月月办赛、全民参与”的年度赛事体系,让街球文化深深扎根社区,持续擦亮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名片。街头办赛,体育出圈,这种让市民零距离、沉浸式观赛交流的赛事新场景在线上也掀起流量热潮,在社交平台上,#成都街头篮球##来成都打街球#等话题成为热门词条,浏览量达3169万。
据悉,今年成都街头篮球预计于十月进行第三站比赛,成都篮协计划邀请外地的知名街头篮球厂牌,进行篮球技艺和文化上的交流。